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更年期是女性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一個階段,並非疾病,也不是「老化的開始」,但在社會上常被誤解或忽視。根據資料顯示,台灣女性平均進入更年期的年齡約在 45~60 歲之間,通常在 50 歲前後,實際時間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有所差異。
普遍女性對更年期會感到焦慮不安,害怕無法適應身體的改變或心理的起伏。但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,是健康面對更年期的第一步,也能幫助我們及早辨別變化、調整生活與心態,更能自信且平穩地度過這段人生轉換期。
目錄 :
女性約在 45~52 歲時,卵巢功能會逐漸減退,女性荷爾蒙(雌激素、黃體素)的分泌量也隨之下降,進而出現月經週期紊亂、經血量不規則的情況。此時,月經間隔會越來越長,直到最終月經完全停止,也就是俗稱的「停經」。
更年期(Menopause) 是指從生殖機能開始下降直到月經完全停止的過渡期。這段時間,身體會經歷荷爾蒙的起伏變化,也因此產生一系列身體與情緒反應。
每位女性的更年期長短不一,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:
更年期前期(Perimenopause):大多數女性會持續 4 到 8 年,可能更短或更長。卵巢功能逐漸下降,雌激素分泌減少,月經週期變得越來越不規律。
⚠️ 需要注意!這段時間儘管生育能力在下降,仍然有懷孕的可能,避孕措施應持續進行。
更年期(Menopause):身體從性成熟期進入不能生育的階段,以「連續 12 個月沒有來月經」且無其他病理因素,就屬於自然停經指標。
更年期後期(Postmenopause):停經後,卵巢雖不在排卵,但仍會微量分泌雌激素和黃體素,並非完全消失。此期可長達 10 年以上,隨著時間推移,更年期症狀會漸漸緩減或消失,但由於雌激素和黃體素的保護作用亦相應減少,此時也可能陸續出現一些慢性健康問題,例如心血管疾病、骨質疏鬆等,因此持續關注身體健康格外重要。

月經週期變化
週期逐漸延長、經期天數縮短、經血量減少
→ 表示卵巢功能下降,月經慢慢走向停經。
週期不規律、經期天數延長、經血量增加
→ 有些女性在更年期早期會出現經血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的情況。
突然停經
→ 少數女性可能經歷月經突然中止的情況。
熱潮紅與夜間盜汗
與雌激素下降有關,身體的溫度調節功能容易受到影響,可能突然感到上半身或全身發熱,伴隨臉紅、心悸、出汗等狀況。
睡眠品質下降
入睡困難、易醒、淺眠或多夢,也可能因為夜間盜汗的影響,導致白天容易感到疲倦。
情緒起伏
易怒、焦慮、情緒低落或敏感,影響工作、社交與人際關係,需要正向調適與支持。
代謝變化
新陳代謝下降,容易體重增加、腰腹脂肪囤積,肌肉量減少,增加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的風險,需要搭配運動與均衡飲食維持健康。
除了上述常見症狀外,亦可參考【國民健康署更年期估量表】進行自我檢測,藉由系統化的評估了解身體所處階段,並作為與醫師討論的重要依據。
迷思 1:補充荷爾蒙能解決一切?
🪄對於有中度至重度更年期症狀的女性,荷爾蒙補充是目前常見且有效的改善方法之一,但並非萬靈丹,也有潛在風險。
必須經由醫師評估,了解家族病史,依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。
迷思 2:停經就是更年期結束?
🪄停經只是更年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,更年期的症狀可能在停經前後持續一段時間。
迷思 3:飲食喜好突然改變?
🪄荷爾蒙波動不只影響生理,也會改變味覺。許多更年期女性會發現自己突然不再喜歡原本愛吃的食物,或特別渴望甜食、重口味料理,這是因為荷爾蒙變化影響了味蕾的敏感度。
建議保持均衡飲食,避免高糖高鹽,,有助於維持味覺穩定,同時支持身體健康。
補充植物性雌激素:如黃豆、豆製品。
均衡飲食:補充豐富的蛋白質、新鮮蔬果、高鈣食物,減少加工糖與高脂肪。
規律運動:幫助穩定情緒、維持骨質密度與代謝。
作息正常與壓力管理: 保持睡眠充足,練習冥想或深呼吸紓解壓力以放鬆身心。
減少刺激性食物:如酒精、辛辣、高鈉食物,避免加重熱潮紅與心悸。
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的自然轉折,不是疾病也不需害怕。
正確認識身體的變化,調整生活方式,並在需要時主動尋求婦產科或家醫科的專業協助,都能幫助你平穩度過這段時期。學會與身體對話,以健康的態度迎接人生新階段,擁抱身體與心靈的自然轉變,享受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。